
熱門文章
-
高校分類評價機制構建的重要經(jīng)驗與關鍵要點 2025-04-10
-
三部門聯(lián)合發(fā)文:加強語言文字復合型人才培養(yǎng) 2025-04-01
-
浙江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聯(lián)盟成立 2025-03-25
國民道德教育的缺位
2017-08-02 | 文章來源: | 分享到:
“人皆可以為堯舜”
這是《孟子》的《告子章句下》里的一句話。大意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像堯舜一樣的善人,鼓勵人人都可實現(xiàn)自己的道德的圓滿。
這在西方教育的三個板塊——國家教育、知識與職業(yè)的教育和道德教育里可以歸在道德教育里。
近年來,“碰瓷”、“道德綁架”等詞句屢見不鮮。
常有人感慨生不逢時,壞人變老等無謂的感慨。
中國式的教育向來側重于國家教育和知識與職業(yè)的教育。
這對一個人的發(fā)展是很重要的,從短淺來看。
當意識形態(tài)和政治三觀都成熟的青年,擁有合格甚至優(yōu)秀的知識與職業(yè)技能,但道德感和責任意識缺位,這對社會發(fā)展是好是壞?
這樣的人,會在功名上做出成就,卻難以擁有正直的內心。
而一個民族,若人人都缺乏本心,道德缺位,畸形發(fā)展將會成為必然。
社會上的絕對功利主義、拜金主義等大肆盛行,摧毀的不僅僅是個人,更是一個民族應有的脊梁。
道德教育作為真正意義上教學的靈魂,不應該受到過于功利性教育的干擾,它應該是第一位的。
近些年來,儒學的倡行和國學的興起,無疑為中國道德教育注入了一絲難得的生氣。
但愿,道德教育終回本位,盛世安好。

【關注川越微信公眾號,了解更多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