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對侵害學(xué)生權(quán)益、危害校園安全的犯罪要堅持“零容忍” 2024-11-19
-
如何幫助一年級孩子盡快適應(yīng)學(xué)校生活? 2024-11-18
-
職業(yè)教育研究要重點關(guān)注15個領(lǐng)域 2024-11-17
文章來源:網(wǎng)絡(luò)
文|劉敏
01 不要拿其他孩子能夠做到的來要求自己的孩子
遇到一個爸爸帶著兒子參加拓展訓(xùn)練,別的孩子都走得很順利,但他家兒子在教練的保護下仍寸步不前。爸爸覺得很沒有面子,馬上叫囂起來,罵孩子軟弱,不勇敢,豬頭……孩子眼里噙著委屈的淚水,繼續(xù)嘗試,但直到最后,也沒能完成第一關(guān)。游戲還沒結(jié)束,男孩爸爸就推推搡搡地拉著男孩走了。
看到這一幕,作為旁觀者的我都為孩子感到尷尬,不知道爸爸是否有過當眾被羞辱的經(jīng)歷,但我可以想象男孩內(nèi)心的陰影。
和朋友交流,發(fā)現(xiàn)這種情況并不少見。父母常常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小孩子,或者拿其他孩子能夠做到的來要求自己的孩子。
而成人之間何嘗不是這樣了。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強加于人,學(xué)會自我克制,從而給他人自由,道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不易。家庭生活中,有個小故事講的是妻子正在廚房炒菜,丈夫一直在她耳帝嘮叨不停:“慢些,小心,火太大了,趕快把魚翻過來,油放太多了!”妻子脫口而出:“我會炒菜,不用你指示?!闭煞蛟谝慌云届o地答道:“我只是要讓你知道,我在開車時,你在旁邊喋喋不休,我的感覺如何…”
現(xiàn)在有一句家庭教育“格言”:蹲下來和孩子說話。仔細體味一番,真的應(yīng)該這樣。
帶著孩子逛商城,媽媽越逛越起勁,孩子卻沒精打采,媽媽問孩子怎么回事,孩子說:我什么也看不到,看到的都是人腿了。蹲下身來,和孩子一般高,也許家長物理上的高位優(yōu)勢也就消失了。陶行知先生說,“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”。我理解他的意思是,小孩子和成人的思維有很多不一樣的地方,成人用成人的思維去教育孩子,說起輕的是“誤解”孩子,說重的是“扼殺”孩子。
02 成人的“審美”標準真的對嗎?
一次在幼兒園,老師給美術(shù)區(qū)的小朋友布置任務(wù)是畫我的家鄉(xiāng),當然大部分孩子都用漂亮的色彩描繪家庭的景色、高樓、特產(chǎn),只有一個孩子在白紙上涂了黑乎乎的一片,“你畫的怎么這么難看”,因為有人來聽課,老師臉上現(xiàn)出尷尬的表情,“你再重新畫吧”。不由分說,老師把孩子的作品揉成一團,又給了他一張新的白紙,轉(zhuǎn)身就去看別的小朋友。
男孩有些不知所措,或許由于不善言辭,或許是出于驚異或害怕,總之沒有做任何辯解。我和另外一個老師走到男孩身邊,悄悄問他,你畫的是哪兒???孩子說他家鄉(xiāng)是廣西百色XX鎮(zhèn),那里污染了,天是黑乎乎的,小溪也是黑的,水都臭了… 我們倆面面相覷。
這讓我想起了另一件事。去年六月,我在法國普瓦捷一所幼兒園參觀,學(xué)校樓道里張貼了孩子們的繪畫作品,有些作品真的非常具有裝飾價值,有些作品的筆觸已相當成熟,然而也有一些作品,看上去太簡單了,或者說讓人感覺有些漫不經(jīng)心,就像是草稿一樣,但所有孩子的作品都掛在墻上,而沒有經(jīng)過成人的眼光被甄選過。
在國內(nèi)的學(xué)校參觀,每一副掛墻的作品幾乎都能引來觀者嘖嘖稱道,因為老師會提前把“畫的好”作品給挑出來展示。這種挑選的標準常常是單調(diào)而強硬——為了美觀。作為成人,我們似乎一眼就能分辨出什么是好的畫,什么是不好的畫。
可是成人的這種“審美”的眼光真的好嗎?以成人的標準來看待孩子的作品并加以主觀判斷,是不是對孩子的一種不公平?
03 試著與孩子換位思考
教育在很多時候,缺乏換位思考,尤其是與孩子換位。
我們做老師常常會參加培訓(xùn),大家都會有體驗,聽一上午的培訓(xùn)課究竟有多累,這遠比上一上午課更讓人疲憊,至少講課的時候我們還可以站著,或走來走去提問,或干脆坐著聽學(xué)生的報告展示。然而我們的學(xué)生卻被鼓勵更多地坐著,出于一些安全的考慮,小學(xué)生在午休甚至課間的時候也被鼓勵留在教室里。
想象一下:一個班五六十個小學(xué)生安安靜靜地待在教室里,不吵不鬧,都在預(yù)習(xí)或者寫作業(yè),這想象如果成真的話該多恐怖。而我們在開會或參加培訓(xùn)的,有幾個不偷偷玩手機,有幾個能忍住不交頭接耳?
論語中有兩處提到了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,《論語》語錄共602則,其中最為大家熟知的也不過十幾句,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就是其中一則。這里把完整的表述引出來:“仲弓問仁,子曰:出門如見大賓,使民如承大祭;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;在邦無怨,在家無怨。”
白話的意思就是說: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?孔子回答道:“出門與人相見,像接待貴賓一樣恭敬,差遣民力要像承擔重大祭祀一樣慎重。凡是自己不喜歡的事物,不要強加于人。在諸侯國做官、為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,在卿大夫家做官、為卿大夫做事也不怨天尤人?!?/span>
不僅中國人熟知,有意思的是法國人也倍推崇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這條為人之道,并把它看作是建構(gòu)均衡自由秩序的基礎(chǔ)。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甚至稱之為“勝于數(shù)理和格言的無可比擬的純粹道理”。湯一介認為,這種相處之道,恰如“我不贊成你,但我誓死捍衛(wèi)你發(fā)言的權(quán)利”一樣,是民主的另外一個說法。
如果現(xiàn)在要說學(xué)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要民主,要尊重孩子,那么衡量自己有沒有做到的一條標準就是:你自己都不喜歡做的事情有沒有強加給孩子?
【關(guān)注川越微信公眾號,了解更多】